【華圖教育閱讀提示】2010年福建省(春季)公務員考試筆試將于2月6日舉行,為助廣大考生培養(yǎng)起“申論思維”,華圖公務員考試研究中心針對2010年福建省公務員考試提供了申論熱點解讀系列輔導資料。本文為轉變經濟發(fā)展方式的申論熱點解讀。
一、核心問題
長期以來,基于經濟發(fā)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及整體技術水平的限制,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物質消耗來推動,國民經濟的發(fā)展也因此一貫呈現出高投入、高增長、低效益、高污染的典型粗放式增長特征。
以2006年為例,該年我國以占世界總量15%的能耗、30%鋼材消耗、54%的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僅產出了占全球產值總量5.5%的國內生產總值。而同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未達到“十一五”限定的年均目標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惡化的趨勢未得到根本好轉。為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,降低增長成本,提高和保持經濟增長方式的可持續(xù)性,早在1987年政府即提出要將粗放經營逐步轉變?yōu)榧s經營。1995年更在提出實現經濟體制從傳統(tǒng)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同時,明確提出要實現國民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,力求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國民經濟發(fā)展高投入、低產出,高增長、低效益的狀況。由此,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,國民經濟的增長方式逐步開始了從粗放到集約的第一個歷史性轉變。
然而直到今天,在我國經濟迄今為止的快速增長過程中,原有的以高投入、高能耗、高物耗、高污染、多占地為特征的“四高一多”式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不僅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,而且又積累了較多值得高度重視的矛盾和問題。這些矛盾和問題不僅表現為以投資消費關系不協調、“一二三產業(yè)”發(fā)展比例不協調、城鄉(xiāng)發(fā)展和區(qū)域發(fā)展不協調、國際收支不協調和自主創(chuàng)新能力低下為表征的不穩(wěn)定因素的存在,也表現為以收入差距的擴大及其所引發(fā)致一系列經濟、社會矛盾和問題為特征的經濟發(fā)展中不和諧因素的存在;不僅使我們?yōu)榻洕鲩L所付的代價日益增大,使經濟增長與資源環(huán)境的矛盾日趨尖銳,也使我國經濟、社會的發(fā)展具有內在的結構性的矛盾。
資料表明:2003年以來,我國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都保持在25%左右,資本形成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0%,最終消費支出比重則從2001年的59%下降到2006年的50%,且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、汽車、化工和建材等少數產業(yè)上,投資的“潮涌現象”十分明顯,導致產能嚴重過剩;1994年以來,我國資本賬戶和經常賬戶常年“雙盈余”,導致外匯儲備規(guī)模劇增,已從1994年的516億美元增至2009年6月底的21316億美元。這不僅增加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和對人民幣升值的投機,也推動了資產價格的上漲。
除非有有力的政策干預,否則上述矛盾的持續(xù)和發(fā)展將會極大地影響和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穩(wěn)定與發(fā)展,并最終導致發(fā)展本身的不可持續(xù)。更重要的是,在當前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和較低通脹率的表象下,上述矛盾和問題的存在可能隱藏著較大的,且十分現實的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。
顯然,當前影響我國國民經濟未來發(fā)展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經濟增長模式,而是已擴大和涉及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各個方面。因此,只有在宏觀上加強對國民經濟運行和發(fā)展的干預,才能實現和確保我國經濟、社會又好(即高質量)又快(即高速度)地發(fā)展。因此,及時地轉變經濟發(fā)展方式在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具有第一位的必要性和緊迫性。而30年的改革和發(fā)展也已為實現這一轉變提供了包括經濟體制、市場供求格局、經濟運行環(huán)境和物質基礎在內的良好的基礎條件。簡言之,我國經濟發(fā)展方式的轉變也因此具有現實的可能性。
(責任編輯:admin)更多關于 申論指導 的內容:
更多關于 福建公務員申論熱點 2009年福建公務員考試 公務員考試申論 的內容:
- 2010.01.27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解讀:擴大內需
- 2010.01.08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:200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